auditorium
新聞與傳媒學院成立于2017年,是在原傳媒學院的基礎上整合文學院部分專業成立的新學院。學院前身是1985年設立的電化教育專業,1993年成立電教系,1995年學校在電教系、電教中心、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了傳播學院,2011年專業整合后更名為傳媒學院。經過30多年的建設,學院的內涵和外延得到極大的發展,形成了專業結構合理、師資力量雄厚、教學條件完善、科研水平較高的發展格局。
傳媒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4人,李掖平教授、馬池珠教授、張冠文教授、馬立新教授。并聘請了一批國內外著名學者為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如紐約州立大學楊浩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喻國明教授(長江學者)、北京師范大學周星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嚴三九教授、江南大學陳明選教授、西北師范大學楊改學教授等。
學科專業設置?學院設有廣播電視編導(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和藝術類)、戲影視文學(藝術類)、播音與主持藝術(藝術類)、數字媒體藝術(藝術類)五個本科專業和數字媒體藝術(動畫藝術、游戲設計)2個專業方向,其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為名校工程重點建設專業。
經過“十二五”建設,學院目前設有戲劇與影視學碩士一級學科碩士點(包括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廣播影視語言藝術三個碩士點)和傳播學碩士點及四個專業碩士學位點(現代教育技術、廣播電視、電影、新聞與傳播)。廣播電視藝術學是校級重點學科。學院在縱向上已形成由本科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在橫向上已形成覆蓋文學、理學、藝術學、教育學和新聞傳播學等幾大門類,布局寬厚。
學院現有教職工79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2人,副高級職稱19人,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2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31人,具有碩士學位的41人,另有國內外兼職、客座教授10余人。其中省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優秀碩士生指導教師1人,校級教學名師3人,校級教學能手5人。
培養模式?初步構建起基于“教師課堂講授——小組協作學習與作品創作——參加省級以上專業創作比賽——成果展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推行“理論指導創作、多元化節目綜合創作與測評”的創作導向型教學,落實并開展教學活動。根據傳媒企業實際崗位需求現狀,實行項目化教學設計,并通過任務驅動組織教學。
教學科研設施?學院擁有現代傳媒實驗教學中心,設有11個實驗室,實驗設備價值1300余萬元,是山東省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山東培訓中心、全國高等學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中心和山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培訓中心掛靠該院?,F代教育技術研究所以科研和科技開發為主,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山東培訓中心、全國高等學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中心、山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培訓中心負責全省教育技術專業人才和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以及中小學信息技術必修課專業課教師的培訓等。
獲獎、成果情況?學院科研工作成績突出。近十年來,出版著作、教材50多部;承擔國家和省部級課題34項。共獲各類獎勵近百項,其中國家級13項。
學院重視電視作品的創作,已創作電視作品300余部集,在中央電視臺等媒體播出電視作品100余部、集,出版電視作品150余部、集,有10余部電視作品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音像獎、全國農業電影電視“神農獎”、國家電子出版物獎等獎項。
傳媒學院鼓勵學生參加專業性比賽,學生每年都能在各類專業比賽共獲得各類獎勵20余項(如中國大學生微電影創作大賽、“科訊杯”國際大學生影視作品大賽、山東大學生電影節、山東青年微電影大賽、齊越朗誦藝術節等)。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加強了實踐教學,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術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方面,每年獲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近20項。學院近年來鼓勵大學生進行專業創作,通過結合學院特色品牌立項活動——新媒體文化藝術節,選拔優秀作品參加國家級、省部級競賽評獎活動,包括微電影大賽、動漫大賽以及各類校園文化活動比賽。
1.培養目標:培養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系統掌握新聞傳播學基礎理論和基本規律,掌握融媒體實踐技能,熟悉我國新聞、宣傳政策法規,具有人文素養和創新精神,能夠從事新聞信息傳播和宣傳工作,適應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應用基礎型優秀人才。
2.核心課程:新聞學概論、新聞采訪、新聞寫作、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傳播學概論、新聞編輯、新聞評論、廣播電視新聞報道、新聞攝影與攝像、中國新聞史、外國新聞史、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融合新聞、新聞倫理與法規、新聞社會學、公共關系理論與實務、輿論學、數據新聞基礎等。
3.專業特色:新聞學專業創辦于1985年,為山東省首家新聞學專業。2006年在山東省屬高校中率先獲得新聞學、傳播學學術碩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獲得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并成為國家首批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學位授權單位。歷經三十余年扎實發展,新聞學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在山東省內具有領先地位,艾瑞深專業排名持續居于地區第一。扎根于山東師范大學人文學科的深厚底蘊,新聞學專業對內整合廣播電視編導、播音主持、數字媒體技術、數字媒體藝術等跨學科資源,依托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現代傳播媒體實驗教學中心”,形成學緣結構豐富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對外積極探索“政產學研”聯合培養模式,與省市宣傳部門、網信部門合作共建,與從中央到地方的三十余家主流媒體、字節跳動等知名互聯網企業、省內區縣融媒體中心建立長期合作的聯合培養基地,在全媒體人才培養方面有獨特優勢。
4.就業前景:畢業生就業面廣,除新聞、出版和宣傳機構外,還可適應新媒體和網絡公司、各類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宣傳及公關需要。本專業畢業生多數已成為媒體骨干,大批人才走上媒體領導崗位,多人次獲得中國新聞獎、中國廣播電視大獎等國家級新聞獎項。人才培養質量受到社會廣泛好評。
5.學長感悟:
謝婧雯:在一個人人皆有麥克風的時代,新聞不再單純由傳統的報刊、電視媒體定義,互聯網平臺、自媒體公號、微博大v、甚至每一個擁有社交賬號的“你”都在生產傳播著新聞。在這個變革的數字時代,新世紀的零零后們,在網絡新媒體的環抱下長大,對“新聞”二字也有了自己的見解。來到山師新聞系,學習新聞傳播,你會擁抱它、熱愛它,你會以更多元的視角去認知這個世界并且更加包容,你能把目光投向被遮蔽的群體和角落。在這里,除了學習新聞的實務和理論基礎課程,你還能接觸到最新的前沿技術。在這里,你可以在課堂上暢聊最近的新聞話題,抒發自己的觀點;可以在完成小組作業中得到媒體從業者的指導;可以獲得去《光明日報》、山東廣電、《大眾日報》等一流媒體平臺實習的寶貴機會。在這里,有想法,就可以大膽表達,要實習機會,老師和師兄師姐們會傾囊相助。在這里,大家都在飛速發展的新聞業中共同學習與進步。
6.選考科目:
3+3模式:不提科目要求。
3+1+2模式:首選物理或歷史均可,再選不提科目要求。
1.培養目標:重點培養具有良好的人文與藝術修養,熟悉并掌握廣播電視節目策劃、編導和制作等方面的理論方法、實踐技能和運作模式的復合型、創新型傳媒人才。
2.核心課程:基礎寫作、藝術學概論、中國文學史精要、影視藝術導論、中外藝術史、攝影藝術、速寫與構圖、平面設計、攝像藝術、數字媒體技術、中外影視史、色彩基礎、廣播電視欄目與頻道策劃、非線性編輯制作技術、電視導演(國家一流課程)、影視特技、紀錄片理論與實踐等。
3.專業特色:山東師范大學是山東省第一個設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高校,專業辦學實力一直處于山東省的龍頭地位,是山東省文化廳重點學科和山東師范大學名校工程重點建設專業。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點于2004年開始招生,是該學科在山東最早設立的碩士學位授權點。2019年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被評為首批國家級一流專業,2020年11月核心課程《電視導演》被評為國家級一流課程。近年來,本學科形成了鮮明的學科特色,人才梯隊合理,成果豐富,為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和開展學科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主要研究領域涉及影視理論研究、影視與文學研究、數字媒體藝術研究等方面,主要特色為紀錄片創作與研究、新媒體藝術研究、紅色經典跨文本研究等,具有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完善、傳媒實驗基地完備、理論研究深入等優勢。本專業創作實踐力量強大,創作了近千部、集電視作品,在中央電視臺等媒體播出近300部、集,出版電視作品200余部集,近20部電視作品獲國家級獎項。
4.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建設:為了給在校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積極拓展渠道,一是擴建和完善校內實驗室;二是積極開拓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和實驗教學點,為教師培養和學生實習提供實踐鍛煉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臺。自2001年初,學院與山東電視臺就共同創建了“學生培養和創作研究基地”,山東電視臺在項目、導師配備、論文指導、師生科研實踐、在職學習、人才使用諸方面發揮自己的優勢,共同促進學科發展。近年來,本專業又與齊魯電視臺、山東省委組織部遠程教育中心、山東教育電視臺、棗莊市電視臺等省市級媒體和多家傳媒企業合作,逐步建立了覆蓋山東省各級傳媒業界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5.就業前景:畢業生能夠勝任廣播電影電視系統、網絡新媒體及其他傳媒、企事業單位的視聽節目編導制作、藝術攝影、音響設計等崗位的工作,體現出實踐能力突出、綜合素養高的人才培養特色,具有良好的職業發展潛力和競爭力。
6.學長感悟:
王寅: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專業,在這里,你可以學習文學、新聞、影視以及各類藝術,是互聯網時代十分迎合發展的媒體需求專業。學好老師教授的專業課,探索藝術背后的奧秘,掌握節目制作的技巧,完成圖像、視頻的制作,大學四年,循序漸進,使我們成為媒體行業的佼佼者??措娪?、刷劇、看綜藝、刷微博,生活中的娛樂,到處是這個專業能夠聯系到的。它能帶你走進圖片、視頻背后,探索設計和剪輯的魅力;它能帶你思考電視節目深處,探索從策劃到攝像再到后期甚至包裝的魅力;它也能帶你領略音樂舞蹈雕塑繪畫等七大藝術,大大提高鑒賞水平,提升審美。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是藝術領域一個精致盛大的舞臺,為你熠熠生輝的人生演繹烘云托月。
7.選考科目:
3+3模式:不提科目要求。
3+1+2模式:首選物理或歷史均可,再選不提科目要求。
1.培養目標:本專業堅持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方向,致力于培養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應用基礎型優秀人才和引領戲劇影視傳媒領域發展的專門人才。通過系統的學習,使學生具有良好的人文與藝術修養,熟悉并掌握戲劇影視傳媒行業的基本技能、運作模式和理論方法。
2.核心課程:基礎寫作、藝術學概論、中國文學史精要、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導論、視聽語言、大眾傳播學、中國電影史、中國戲劇史、中外電視史、外國電影史、外國戲劇史、影視理論與批評、影視編劇、攝影與實踐、電視攝像等。
3.專業特色:為適應我國藝術教育發展趨勢,緩解我國戲劇影視文學領域專業人才匱乏的現狀,山東師范大學于2008年在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下增設影視藝術方向,2011年開設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早在2004年電影學碩士點即開始招生,2011年整合進入戲劇與影視學學科,2021年開設戲劇戲曲學方向。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科研實踐成果豐富,擁有山東省教學名師、山東省師德標兵、校級青年教學能手等優秀教師,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教學團隊入選校級教學團隊;核心課程《外國戲劇史》2021年被評為山東省一流課程,出版專業教材《影視學實用教程》和教學研究論文集《戲劇與影視學教學研究論叢》。本專業從社會實際需求出發,明確學生的培養定位,在課程設置上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在全面提升學生理論素養的基礎上,重視媒體創意寫作及影視制作等實踐課程的教學,強調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并依托專業的師資力量和先進的教學實驗設備,積極開展課程創作、學年創作、專業實習等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創新能力。
4.就業前景:畢業生能在各類傳媒機構、影視制作公司、文化事業單位、理論研究機構、音像出版單位等相關領域從事創意策劃、創作、科研、教學、服務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5.學長感悟:
安楠: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立足于理論知識的廣度,不斷提高實踐能力的精度。走進它,你可以在舞臺上恣意揮灑青春的激情、在文學典籍中領悟文化的深邃、在經典影像中體會人生的況味。該專業積極搭建戲劇節、電影高峰會、影視劇組等平臺,讓你真實觸碰行業、了解行業。此外,你還可以在新傳小劇場、影視藝術進校園、支教活動、大學生戲劇節等第二課堂結交影視戲劇愛好者。更讓人感動的是,在本專業還有一批同學生一起奔跑的溫柔可親、學識淵博的老師們,他們與學生同成長共進步,給予學生生活和學習上的幫助。山東師大的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就是這樣一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專業!
6.選考科目:
3+3模式:不提科目要求。
3+1+2模式:首選物理或歷史均可,再選不提科目要求。
1.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系統掌握新聞傳播學基礎和現代信息傳播技術,具有人文素養和互聯網思維,能夠勝任數據分析、新媒體產品設計、開發與運營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2.2.核心課程:網絡與新媒體概論、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概論、融合新聞學、網絡輿情監測與研判、網站規劃與網頁設計、統計學基礎、程序設計基礎、新聞協作、虛擬現實技術基礎、新媒體數據分析、數據新聞與信息可視化、數字平面設計、數字影視創作、動畫設計與制作、多媒體設計與制作、新媒體營銷與策劃、交互媒體等。
3.專業特色: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是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在新聞生產與信息傳播出現深刻變革的背景下,為適應社會發展對新媒體人才需求而設立的一個跨學科專業。設置新聞傳播學理論與實務、數據采集與分析、新媒體產品創意與開發、數字營銷與新媒體運營四大課程群,實現文科、理工和藝術的跨學科融合。
本專業師資隊伍雄厚,現有專任教師17人,其中教授3人(2人為博士生導師)、副教授6人、講師9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1人。本專業依托省級示范試驗教學中心——現代傳播媒體實驗教學中心,擁有融媒體教學、演播室、VR/AR、攝影攝像、智能媒體與大數據分析、新媒體工作室、動畫創作、影視編輯、影視特效、人機交互設計等專業實驗室10余個。同時,本專業與國內多家主流媒體、數字媒體和互聯網企業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通過實踐基地、校企協同育人等多種形式,為實踐教學提供良好的平臺和實訓資源。
4.就業前景:新媒體行業是一個朝陽產業。近年來,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基礎的新媒體正在推動傳媒業走向媒介融合和轉型升級,網絡直播、短視頻、智能媒體、聚合型新聞、電子商務等新平臺不斷涌現。傳統媒體紛紛轉型新媒體,成立融媒體資訊中心、新媒體中心等新媒體生產、管理與運營機構,新聞生產和媒介產品的設計開發產生了深刻的變革。同時,作為政務信息建設的重要平臺,大量的政府職能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紛紛成立政務微博、企業公眾號等。技術發展和媒介轉型迫切需要新型的新聞傳播人才,新媒體的全面布局更創造出大批就業崗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正是為了順應急迫的社會需求而設立,未來可在新聞媒體、互聯網、政府、企業、學校從事新媒體的開發、運營、教學或科研工作。學生就業面廣,就業機會多,職業發展空間廣闊。
5.選考科目:
3+3模式:不提科目要求。
3+1+2模式:首選物理或歷史均可,再選不提科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