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作者:王玥 康斯諾
發布時間:2023年04月19日 13:59
4月18日下午,由學校社會科學處和新聞與傳媒學院聯合舉辦的社科大講壇——“新聞攝影中的倫理與法律”在長清湖校區文浚樓演播大廳順利進行。報告由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甘險峰主講,學院部分教師和近三百名本科生、研究生參加。報告由學院執行院長常慶主持。
本次報告以“新聞攝影中的倫理與法律”為主題,分別從新聞攝影倫理和新聞攝影法律兩個部分進行分析。在新聞攝影倫理中,甘險峰提出了新聞攝影倫理的失范現象的五大問題,即:新聞照片造假、人文關懷缺失、角色選擇矛盾、過度娛樂化、新聞攝影侵權。在新聞照片造假方面,他指出,這主要表現為拍攝造假、制作造假和文字說明造假,需要牢牢把握住攝影后期的“紅線”,努力把關好新聞攝影的“底線”;關于人文關懷缺失,他認為,應當將人道主義融入進作品中,避免片面追求視覺沖擊力、違背社會主流倫理性、忽視受眾閱讀體驗感;在角色選擇矛盾問題上,他談到,記者應該擁有傳達新聞和平衡公德的取舍能力,做不偏不倚的觀察者、中立中肯的報道者;在過度娛樂化的探討中,他分析,新聞攝影應深度挖掘事件核心,全面拓寬受眾視野,適度娛樂傳遞主旨;關于新聞攝影侵權問題,他強調,我們要結合媒介迭代背景,分析時代發展趨勢,關注信息傳播新手段,注重新聞推廣新科技。
在新聞攝影法律中,甘險峰將其相關問題歸結于新聞攝影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維權意識的逐步增強,從人格權與著作權保護兩方面進行深度解讀。在人格權的保護中,他廣泛援引事例,闡明了侵犯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的幾種情形,指出應提高新聞從業者的職業素養,樹立公正的法律意識是當前要務。而著作權的保護因牽涉利益主體眾多、社會關系較為復雜,國際和國內都在為完善相關法規、出臺相關政策而進行漫長的努力。
報告結束后,學院師生與甘險峰教授進行了積極的互動交流。本次講座視角新穎,事例詳實。甘險峰結合豐富一線實踐經歷和多年從教經驗精心分享,使同學們充分認識到新聞攝影理論知識的重要性,深刻理解了技法實踐的必要性,對幫助大家關注前沿學術發展、培養創新探索視野奠定了良好基礎,為學院新聞人才培養、學科優質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和有效助力。
甘險峰,暨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國內主流媒體從事記者、編輯工作逾十年。曾任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中宣部、教育部“馬工程”首席專家,教育部新聞傳播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獎評委和長江韜奮獎審核委員。目前主持國家、教育部重大項目3項,重點項目1項,國家社科項目和省部級一般項目10余項。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專業論文百余篇,其中50余篇發表于CSSCI來源期刊;出版過《中國對外新聞傳播史》《中國新聞攝影史》《中國漫畫史》《新聞圖片與報紙編輯》《中國新聞漫畫發展史》《簡約圖像的文化張力》等專著和《奧威爾書信集》《道路、意義與生命》等譯著。
攝影:郭欣培 劉熳玲